百度人臉識別技術成功實現首例尋親
借助百度人工智能平臺,6歲時被拐的付貴,在丟失27年之后, 成功尋找到親人。
當一張發黃的老照片遇見一項前沿科技,來自血脈之親的呼喚或許真能打動上天。日前,百度公司宣布,利用人工智能人臉識別技術,已經成功確認首例走失兒童,父母與孩子DNA匹配成功并已相認。
丟失27年 付貴回家
付貴,1984年11月16日在重慶出生,1990年10月16日于重慶市石柱縣大歇鎮丟失,后被拐到福建,丟失27年,現33歲。
27年來,尋找付貴是父親付光友和家人從未間斷的事情,但好消息卻遲遲未能出現。其實付貴也在尋找親生父母。2009年9月,付貴在寶貝回家網站“寶貝尋家”板塊登記了自己被拐的信息,登記姓名為“胡奎”,出生于1986年,失蹤日期為1991年1月1日,失蹤地點位于福建。
在雙方DNA尚未入庫的情況下,登記信息的不一致為寶貝回家的工作人員尋找帶來了很大的阻力。
今年3月,百度與寶貝回家合作,將人工智能的跨年齡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于尋找走失兒童中,超過6萬條尋親圖片數據接入百度跨年齡人臉識別系統進行對比評測,通過對孩子與父母上傳的照片做比對,初步篩選出30例疑似案例,付貴就在其中。
“我們眼看到百度團隊提供過來的付貴資料,就覺得這個應該是了,除了照片像之外,還有一個是名字,‘付貴’與‘胡奎’的發音很近。” 寶貝回家工作人員表示。4月1日,付貴及雙親的DNA比對成功。被拐27年后,付貴終于成功尋親,成為首例借助百度人工智能平臺成功尋親的案例。
人工智能讓“天下無拐”
2017年全國“兩會”期間,全國政協委員,百度公司董事長兼CEO李彥宏的其中一項提案就是“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解決兒童走失的問題。” 李彥宏建議國務院辦公廳牽頭,協調公安部、民政部等“反對拐賣婦女兒童行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”的重要組成單位,統籌企業和社會力量,利用人臉識別等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,進一步提升兒童走失案件的偵破效率與破案率。
事實上,兒童走失問題事關每一個家庭的安全和幸福。雖然我國拐賣兒童案件已呈現“低發高破”態勢,但仍然有案件因線索不足難以偵破。
“寶貝回家”作為一個民間網站,尋人主要還是依靠人工操作,尋人過程很緩慢。寶貝回家創始人張寶艷表示,“我們也希望能通過百度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幫助,讓尋人工作有捷徑可走。既符合當下科技發展的新局勢,也可以提高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實用性。”她指出,“百度人工智能助力打拐這個項目的計劃實施,將給予國家打拐工作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,也是打拐手段的新突破,我們相信強大的百度團隊的介入,對于眾多被拐兒童家庭來說,會讓他們在尋親路上少走了很多的彎路,會讓更多的被拐兒童早日與家人團圓。
人工智能應用踐行社會責任
人工智能概念的正深入人心,但更多人對人工智能的理解還是AlphaGo 、“人機大戰”。百度研究院院長林元慶表示:“人工智能的領域非常多,百度的人工智能有一千多個,當我們挑選這些方向的時候,我們會挑一些我們覺得非常有意義的方向,比如像人臉識別。”
在日前播出的《強大腦》中,百度小度機器人通過父母照片成功找出對應的兒童,獲得第四季“腦王”,這也是《強大腦》把高榮譽頒給非人類選手。
林元慶表示,影響人臉識別的因素有很多,跨年齡人臉識別困難更大。為此,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采用度量學習的方法,并用大規模人臉數據訓練好的模型作為底座,然后用跨年齡數據對他做更新。百度人臉測試集有2百萬人的2億張圖片作為訓練樣本數據。林元慶透露,百度目前跟公安部也有合作,希望幫助更多的走失兒童早日回家。
在人工智能領域里,人臉識別技術或將成為未來人工智能發展趨勢之一。目前,人臉識別在一些行業已經有所應用,如公安領域的出入境邊檢、刑偵等,交通領域的機場、火車站、汽車站等場景,教育行業的人臉考勤、宿舍出入管理、幼兒園接送等。隨著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展,人臉識別作為人和智能的連接入口有著巨大的潛力。